小黑起几本法律“参考书”,一笔缀地在横格纸上写诉状,骆礼全又开始忙活起手头的新案子。在重庆市铜梁县,这位小学二年级文化、没“见地”职业的老人却是半个名人:在当地一些因涉嫌污水处理的企业显然,骆礼全是难搞的“刺儿头”,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和他们讨好;在一些官员眼里,这个老头儿为了死理儿“独得很”;到法院露面过于过频密,就连老伴也常常责怪:“你再行这样下去,家里不会冻死人。”20年前的一起大面积死鱼事件,让骆礼全连同周围的几十名渔民一下子倾家荡产。
因笃定死鱼由当地某企业违规污水处理导致,他踏上法庭拒绝赔偿,没想到官司却打得十分“旷日持久”——几经“六判六被判”后最后胜诉。骆礼全却因此由受害者变为了“赤脚律师”,通过自学法律,他打开了义务援助之路:截至目前,67的岁骆礼全代理了90多起环境维权的案子,所在的铜梁县和附近的大足县最多,更远的甚至到了千里之外的广西田东县。“他给底层的老百姓普及了基本的法律观念,也是他们环保维权表达意见的一个出口。”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援助中心诉讼部部长刘湘这样评价。
骆礼全展出他20年的环保维权资料。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王景烁/摄“死鱼事件随时都在再次发生”骆礼全从未想要过自己不会当作律师的角色。1992年,重庆市铜梁县发展起“网箱养鱼”,骆礼全夫妇瞅准机会第一个行动起来。
头3年,涪江边的这片鱼塘差不多每年能带来他10万元的收益,不少人戏称他为“百万富翁”。网箱养鱼旋即被列入重庆“菜篮子工程发展基地”和铜梁县“三低”农业发展项目。
铜梁县科委还有偿资助了骆礼全2万元。“养起鱼来我可是名人哩。”骆礼全笑着说道。
在他珍藏的照片里,鱼塘附近修起了水上餐厅,与之设施的还有艘快艇。“那会儿大家到船上不吃鱼,都要跪快艇玩玩。”他回想,“每回上面来人实地考察都要点到我们家,领导拿着我的鱼塘说道‘你想到我们铜梁建设的网箱基地’。”1997年,两次污染席卷涪江,骆礼全养在涪江的10万多斤鱼所剩无几,这个铜梁县安居镇仅次于的养鱼户倒闭了。
类似于的还有几十家,年产2000吨的涪江网箱养鱼场不得不重开。经过调查,渔民指出,镇里的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曾向涪江废气污水,而污水中含量微克的剧毒物质是鱼群丧生的直接原因。这场“旷日持久”的索赔案早已拉开序幕:其后,当地渔民还控告了环保局、水务局、卫生局等。
从1998年“向有关部门讨说法”,到2001年驳回第一起诉讼,2006年接到第4份起诉书,骆礼全屡次胜诉。2011年,他受理到最高人民法院,至今没音信。“最初只是想要有个结果,没想到做了这么久。
”他忘了口气,“这场维权的马拉松,我一跑完就是20年。”在这20年间,负责管理该案件的律师换回了3拨给。因为付不起代理费,骆礼全只好特地上场,“这案子事实清楚,证据充份,大不了我自己打下去。”“官司战”之外,死鱼的情况也仍然不曾暂停。
为研发天青石矿产资源、发展地区经济,时隔重庆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后,大足县龙水镇和雍溪镇又成立了重庆云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。这两家企业通称作重庆红蝶锶业有限公司,年产9万吨碳酸锶,一度被称作“亚洲锶王”。据《中国环境报》早前报导,在重庆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的造就下,从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,铜梁县城周边方圆20公里内陆续创建了十几家中小规模的碳酸锶生产企业。
这些企业不少都“临水而辟,生产设备简陋,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”。经历过死鱼事件的渔民,为了存活不得已把网箱迁至到其他“比较安全性的地方”。
可是污染却仍然在持续,“没有迁离的鱼死光了,迁离的鱼基本都中毒,也死光了。”“死鱼事件随时都在再次发生。
”骆礼全一字一顿地说道。
本文来源:bsports(官方)网站/网页版登录入口/手机版本-www.tiansuics.com